其实最早想到的是:这道题我有没做过??
然后是有没见过类似的题目。然后将考试试题和见过的那道题目常识关联一下。
假如都是相反的,那样才会转到波利亚或者别的人所说的步骤中的,什么转化条件啊之类的。
我原来也一直以为“数学思维”啊什么的,当然这个东西确实非常有用,但后来才发现,做得快、用来解决80%的试题的,说到底就是由于见过。
数学不好的人,一个是见过,但没记住,太多人都是这另一个,是没“抽离出模型”。
所以,“穿着黑色西装的张三”和“穿着黄色坎肩的张三”,在他们看来是两个人,但在数学好的人看来是一个人。